读文章 / 文章详情

你期望孩子按你规划的方式成长吗?


2015-04-09 糖心理 亲子教育

你期望孩子按你规划的方式成长吗?

相信几乎所有人在青春期时都想过:我长大以后一定不要成为我父母这样的人!但,现实是残酷的,随着成长,我们会发觉就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口气神态甚至对事物的看法评价都会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父辈。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代际传递似乎是颠扑不破的。


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是众多的学术著作和研究数据反复提及的单亲家庭的小孩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婚姻问题。他们比正常家庭长大的小孩更缺乏安全感,终其一生都在验证感情的忠诚和可靠,而最终往往重蹈覆辙,并在这一刻长舒一口气,认为这就是宿命。很多人自己或许都从未意识到,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由父母辈婚姻失败带来的创伤已经默默植入了他们的意识,他们无意去复制却不由自主的跟随。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家庭暴力。且不说真正上升到刑事程度的家庭暴力行为已经被证明的确与基因和遗传有关,单单回想一下我们这代人小时候一定会经历的“竹笋烤肉”模式,现在似乎已经被长大后的自己默默接受并认同了。尽管哪怕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许不会再用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我们的下一代,但我们中的很多人从小被严格要求过的人,都会同意对小孩子还是应该要严格应该要做规矩。于是我们发现,成长中那些曾让我们咬牙切齿的片段,等真正长大了会被自己认为是不可或缺的。那些发过誓长大一定不要这样的这样,变成司空见惯理所当然的这样。


从这一意义上而言,精神动力学致力于从童年经历寻找所有问题的根源,本身就是对代际传递的认同和挖掘。精神分析学派一直非常重视个体心理问题与其照顾者客体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在追溯代际传递的过程。而也的确有相当一部分的案例在了解父辈们的成长经历后能够找到问题根源甚至将一直以来的难点迎刃而解。而即便同向传递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也会有一部分发生反向传递。比如出身于书香门第但资质平庸的孩子往往会倍感压力并以此引发抑郁和焦虑;而若是父辈本身就是达官显贵,孩子则会更容易出现我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的无力感。青出于蓝,本身是祝愿也是梏桎,相当一部分最后演变成了“我爸是XX”。


然而,尽管创伤性代际传递更值得研究,但代际传递本身,并不仅仅只有负面性,也还是可以有很多正向内容。这一点在中国人讲究的门第观念家族传承中有着相当鲜明的体现。历史上,那些有着严格祖训和家族传统的人家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必须认同并遵循家族的“核心价值”。尽管在很多文学作品中,这多半也会成为戏剧冲突的起源,但文学作品的结局也往往是抗争到最后,还是向家族妥协。而在现实中,家族渊源往往决定了每一个子孙最基本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事之道,所谓三代出贵族其实也就是默认了代际传递的正向效应。


无论建安时期的曹氏三雄,或者是北宋的苏门三杰,乃至近代的宋家三姐妹,尽管建树各有侧重风骨也不尽相同,却无一不是让人啧啧赞叹之辈。或许他们每个人在出生伊始就被赋予了不同的家族使命,而代际传递也帮助他们很好的找到了在家族中必须承担的角色,并将此传承进一步光大。


由此可见,正向的代际传播无论对于上一代或者对于下一代本身都是有积极作用的。那么,应该怎样去进一步发扬这样的积极作用,让正向的代际传播更好的对于下一代起作用,才是我们更加应该关注的。

首先,言传身教。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不要把不切实际的寄托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许是你未尽的夙愿,或许是你希冀的生活,那些都是你的,需要你自己去努力完成。如果你自己并不是一个努力的人,那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勤奋的孩子。千万不要自己当虫,望子成龙。


其次,接受自己接纳自己。有了娃之后我们都懂得生命的神奇和无限可能,所以尽管我们无法选择出身选择父母,尽管我们自己的代际传递已经无法改变,但也可以更喜悦的接纳自己,承认自己的不足。一个阳光而内心强大照顾者才能带出阳光灿烂的娃。生育下一代的目的,并不是找个人来操控,而是要和他一起成长,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代际效应尽管强大,对于每个个体的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活着并不是为了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而是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职和使命,要去勇于开拓勇于承担责任。你无法去强求孩子按照你规划的道路成为你认可的优秀的人;但若你能活出自己的价值,你的孩子自然也会有相应的作为。


(完)

相关阅读

{{ post.traffic }} {{ post.title }}

{{ post.title }}

{{ post.user.nickname }} | {{ post.createdDate }}

{{ post.summ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