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 文章详情

石振宇:家庭关系对养育的影响


2015-06-19 石振宇 亲子教育

石振宇:家庭关系对养育的影响

家庭关系对养育的影响


文/石振宇


现在有很多教育理念的更新(比如风行的正面教育),这种从父母到孩子的垂直教育关系很重要,它帮助我们将以前忽视或者不够重视的经验整理到我们的意识领域。当然还有一层重要的关系需要重视,就是我们与教育孩子有关的平行关系 ——夫妻关系、小家庭的关系以及甚至包含祖辈的大家庭的关系。


之所以提到这个话题,我们的中心落脚点还是在如何提高对孩子各种有意识的与无意识的教育和影响中。因为有研究显示,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起直接的明确教育来得更加重要。


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工作中,很多家长咨询的目标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或者改善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咨询的进展,我们发现往往核心的问题不是孩子,而是夫妻、小家庭甚至大家庭的交流和关系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当爸爸妈妈能够意识到下面提到的家庭现象会对孩子发展起到负面影响,自然就会有很多修正和注意,这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在我国,影响到小孩发展的家庭关系常有哪几种?我们如何来应对呢?


第一种

孩子作为平衡器

夫妻之间关系是动态的,经常处于一种需要协调和不断处理日常矛盾的动态过程。一般情形下,这种生活的日常冲突会在夫妻关系的内部处理掉。但是如果夫妻中的一方自觉自己的力量微弱,在处理夫妻冲突上占下风、处于不利位置,或者自觉是一个被“损害”的对象,她/他往往会邀请第三方力量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这种关系不至于因为张力太高而更加恶化。这个起到第三方平衡作用的力量往往就是孩子。


比如,丈夫是一个小公司的老板,经常很晚回家。一个表面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是丈夫需要应付很多客户,店面需要很晚才能关掉。于是,自然而然,妻子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就增多。但这并不必然成为丈夫觉得自己是家庭局外人的原因。事实上,导致如此故事的原因是丈夫确实较忙,但是他和妻子之间有些矛盾也无法很好协调,他觉得妻子很固执,于是他的应对策略是 “躲”——回家比以前晚一点。


妻子觉得自己很无助,她无法掌控丈夫,无法预期丈夫回家的规律,于是她的应对策略是把孩子“拉”进来,和孩子过度连接, 有意无意地抱怨父亲,讲父亲的“坏话”,通过孩子平衡自己的负面情绪,并通过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希望丈夫规律回家的愿望。于是,一个有意思的家庭现象发生了:孩子被拉进来到夫妻关系的互动中,他作为一个平衡器,缓冲了夫妻之间的问题,我们管这个叫做三角化。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父母是双职工,工作压力较大,大家庭祖辈因住在一起或者居住距离很近的隔代养育不算少见。这种将孩子作为家庭内各种人际关系力量的平衡器的现象屡见不鲜,再加上国人对于表达负面情绪和情感的迂回,所以可以想象这种现象多加了一些中国的文化特征。


它的特点是什么呢?例子可以帮我们更加直观看到。夫妻都是外地来大城市奋斗的新一代移民,妻子的父母过来帮助照看小孩的起居。丈母娘和女婿之间有些不快,认为他不太照顾老人的感受。于是, 在他们之间存在张力。最初,加入平衡的是妻子,妻子尽力来协调和迎合双方,但随着矛盾的进展,孩子被外祖母“照看”地更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外祖母觉得自己是来照顾这个小家庭,她觉得自己终究是一个外来者,所以通过拉入孩子来获得更多地力量感。女婿越来越觉得自己是被排除在这个家庭之外,他更加地晚回家、少说话、也更加严肃。


作为协调家庭关系的平衡器,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呢?

本来是夫妻之间,或者家庭成人内部之间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加入孩子作为平衡力量,孩子会过早地出现各种无意识的补偿和协调行为,以及和年龄不相适应的照顾行为。比如像上面那个例子,孩子会发展出一种自动的保护妈妈的意愿, 和妈妈联合起来“对付”爸爸,产生和父亲的疏远,更为严重的会恨爸爸。爸爸妈妈都是自己的亲人,怎么会有人变成“不被喜欢、甚至可恶的人呢?” 在孩子的内心会时常出现这样的不能整合的疑惑。一边是妈妈,一边是爸爸,孩子虽然在一个层面确实和妈妈有更多的共感,但是他/她始终无法弥合坏爸爸和好爸爸的分裂。


这样小家庭虽然没有因为夫妻的矛盾而升级或者解体,但是以损失孩子正常心理发展为代价。我们发现在这种环境下养大的孩子容易有内化的攻击,比如自我贬低、脆弱的自我、自伤行为,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人际关系问题。



第二种:

家庭关系过度粘连、边界不清

家庭成员之间的过度粘连、边界不清和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分不开。相比于西方家庭,我国家庭往往是三代人联系较为紧密,祖辈在经济和家庭事务上较多地参与到小家庭——“421”或“221”家庭。但这种家庭结构并不必然出现家庭过度粘连和边界不清,而是增了可能性。


年轻父母过多地把养育小孩的责任让位给老人,老人过多地参与到夫妻的婚姻生活中去。比如年轻夫妻与公婆同住,孩子是公婆主要负责照顾的,婆婆每天到小夫妻的房间打扫卫生,给小夫妻洗衣服。儿媳妇会觉得不自在:婆婆进正在酣睡的夫妻卧房时连门都不敲,直接打扫屋子,然后“扬长而去”;或者是当着父母的面,直接对父母管教小孩的方法表示不赞同,甚至直接告知小孩不用理会父母。这就是家庭的边界不清和过度粘连,这两个名词形容了同一个概念。


一种比较典型的情况是:有些年轻男子虽然已经为人夫为人父,但仍然是mummy's boy,从小被妈妈宠着或管着长大,对妈妈言听计从。那他怎么能处理好和妻子的关系?当妈妈对儿子儿媳妇的婚姻生活、财务状况、家庭分工都大包大揽地干涉时,这个年轻丈夫无法做一个完全独立,或者退一步说,相对独立的决定。于是乎,便有了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


在过度粘连和边界不清家庭环境下养育大的小孩,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小孩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不断地个体化,即能够从和家人,尤其主要养育者慢慢逐渐地解离,从而形成和年龄基本匹配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渐进式独立地完成发育任务,以及和他人有责任性的相处能力。这个过程就像一个子细胞正在缓缓地从母细胞中分离,这一过程有赖于母体的持续鼓励。如果家庭过度粘连,孩子完成这样的过程就会迟滞,并且由于边界不清,孩子各种合理发展需求会被不适当地侵入和限制。在人生的各个发展时期,可能会缺乏独立和主见、依赖性增加、自我中心、放纵等。严重的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心身障碍等。比如,在吸食毒品的人员中,家庭过度粘连现象比例高于普通人群。


一个平衡的家庭是边界清晰、各司其值又相互沟通协作的。家庭平衡是一个相对容易模糊的概念,平衡的意义在于家庭成员能够和角色、年龄适合的自主又协作地处理日常矛盾。它不是指家庭的无矛盾状态,恰恰是指家庭在冲突和矛盾面前展现出的修复和提升能力。简单地从家庭结构讲,首先是两个独立的人组成了家庭、成为夫妻,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然后来了一个小孩,又有了亲子关系。夫妻和小孩要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去应对两边的父母,这个圈要划好。不能儿子去跟自己的妈妈划了一个圈,把妻子撇在圈外。


当然,对两边的父母来说,他们首先是夫妻的一个小圈,然后才是跟儿媳妇、孙子的关系。儿子和孙子都不是这个小圈的组成部分。只有每个小圈划好了,几代人之间的大家庭才可能取得平衡。这就可以很多程度上避免、切断过度的粘连,厘清边界。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年轻人抱怨公婆或岳父母对自己的干涉太多,但是这里有一个潜在的台词是这样的:当你把你应该承担的责任过多地推给老人,你就可能得放弃部分权力;当你指望老人给你洗衣服的时候,就不可能同时指望老人不对你的生活“指手画脚”。这里提到这一点的用意是提醒年轻父母应适度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这有利于确立边界清晰的家庭关系。


第三种:

严苛的家庭教育,有时是焦虑的派遣

现在家庭正在形成倒金字塔型结构:祖辈人数相对于孙辈多,家庭的很多未完成期望寄托在最小的孩子身上,严苛的教育也容易发生。在家庭教育中,纪律和规矩是绝对需要的,但要有一定的弹性。过于严苛的规矩会给孩子造成一个压迫的、焦虑的心情。比如说,父母要求每天必须完成作业,这没问题;但偶尔有一天孩子不舒服,或者哪怕是贪玩忘了,没完成作业,父母也要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如果不容忍任何例外情况,久而久之,父母立下的严苛的规矩,如每天完成作业、考试考多少分、考第几名等等,就变成了孩子内心对自己的绝对要求。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他就会很焦虑、很自责、进而可能会自我怀疑;尤其是当他发现自己离这些要求越来越远的时候,他的焦虑程度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自我强迫的发生几率也会增高。


最后的建议:正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周期,会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需要克服的发展困难,家庭也会有发展周期,也会遇到困难。有些困难可以在内部解决,有些困难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并且,寻求专业的外部力量恰恰是一个人对家庭的高屋建瓴的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完)

相关阅读

{{ post.traffic }} {{ post.title }}

{{ post.title }}

{{ post.user.nickname }} | {{ post.createdDate }}

{{ post.summ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