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Yourself

{{ course.title }}

{{ moment(course.actStart).format('YYYY年MM月DD日 HH:mm') }}

{{ course.city }} {{ course.address }} 在线活动

 

温馨提示

视频下架时间:2026年2月6日晚18点。

 

来自糖心理小姐姐:

 

这两年多来,已经有5000多名学员从萌芽学院毕业。我们也一直在研发和制作,适合大家进阶学习以及实用性强的心理学课程。

 

其实一开始,我们定下的不是这门课,它没有非学不可的理由,导师也不是像欧文·亚隆这样德高望重的国际大师。

 

但是它的内容实在是太好了,我们的同事、上千名学员,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好评率。

 

有学员说这是一门【临床技术】与【疗愈效果】兼备的课。这确实是我听过所有心理学课程中,唯一一门会忍不住落泪的课。

 

Peter Shabad博士带来非常多新颖的视角,比如通过最害怕的死亡方式来推断创伤事件,比如通过与爱人机场告别的方式来推断情绪的防御程度………

 

Peter他会告诉你“创伤和普通痛苦的区别”,告诉你“每个症状都孕育一个无法言喻的故事,它将人带回创伤”,告诉你“成年人已经不期待最好的那个选项了”……

 

所谓创伤,并不一定是非常重大的事故,反而是一些点滴小事,慢慢累积变成创伤。它切切实实在影响着你,刺痛着你,那些你以为早就过去的事,其实根本没过去。你本不该承受这么多痛苦。

 

在这门课里,你能跟着Peter回到过去,回到创伤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他非常认真、真诚地在对你说“没关系,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关于课程详情,请看文案了解吧~

 

 

 

1

 

内疚和羞耻

是治疗室中至关重要的两大情绪

 

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被认为是没有情感的,一个例子就是,他们可能会意识到违反社会法则,但无法体验到内疚和羞耻。

 

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来访者,都伴随着不同程度、显露或隐藏的羞耻感和内疚感。

 

也正是这两种情绪,导致人被困住,停滞不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2

 

这是一个,让你深度理解

创伤、羞耻和哀悼的课程

 

创伤与丧失,贯穿人的一生。

 

人类高度发达的同时,也高度脆弱。意外和灾难潜伏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精神分析框架下的创伤,还包括内心持久不能解决的冲突和矛盾。

 

  • 出生恐惧、死亡焦虑与创伤

  • 羞耻和内疚的源头究竟是什么?

  • 如何区分羞耻感和内疚感?

  • 如何去识别情绪,产生羞耻感之后情绪会如何发展与转化?

  • 羞耻、内疚、自怜、怨恨、嫉妒、遗憾和悔恨......都是怎么一回事?

  • 如何完成哀悼与自我接纳?

  • ......

 

 

 

3

 

在这门课中,你可以学到

 

  • 精神分析的存在主义取向和生本能

 

有人说所有的痛苦皆来自于生存,人类共有的死亡焦虑是一切情绪的基础。深刻理解生本能与存在,可以为理解创伤和情绪奠定基础。

 

  • 全方位多角度解读羞耻和内疚

 

理论角度、代际传递、文化、防御、对权威的服从、故意压抑与自我惩罚、认为自己不配、不允许自己疗愈......

 

  • 临床中的治疗方法,遗憾和悔恨的重要性

 

在临床中,治疗师如何协助来访者确定情绪,使之言语化?

如何根据来访者情绪的变化,来确定治疗到达哪个阶段?对于特定的来访者,什么样的情绪状态是合理的?

如何促进哀悼的产生?如何通过遗憾和悔恨来进行哀悼?

 

  • 临床中,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的治疗目标

  • 治疗师如何促进哀悼的产生

 

对全能感丧失的恐惧、自知之明和自我接纳的发生,精神分析的目标是追求内在的自由;

存在主义的目标是爱与尊重,尊重病人作为自己生活的主体。

 

 

 

4

 

适合什么人学?

 

  • 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

 

创伤往往带来内疚和羞耻,但来访者成长过程中感到羞耻和内疚的事件,远远多于客观的创伤。

这是一门临床课,学习情绪发展谱系,了解当情绪来临时,来访者会进入怎样的状态;帮助来访者命名情绪,根据情绪的变化,来判断和推动治疗进程。

 

  • 心理学爱好者,想解决自己的问题:

 

很多人会感受到悲伤、抑郁、焦虑、内疚......但其实无法定位这些情绪究竟来自于哪里,也无法细分情绪之间的区别,更谈不上疗愈和修通。

如果你感觉自己有情绪困扰、有难言之隐无处诉说、感觉自己负重前行......这门课可以给你带来启发和疗愈。

 

 

 

授课导师

 

 

Peter Shabad教授 

个人及课程介绍

 

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全职导师

拥有丰富的治疗和授课经验

 

他是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CCP)和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教授,也是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学院临床副教授。常年受邀在芝加哥精分中心教授“生命中的创伤/羞耻/失去/磨难”及“如何关注患者尊严的自由”等主题。

 

他是华盛顿大学博士,西北纪念医院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博士后研究员。2007年,他在芝加哥精神分析中心获精神分析认证。国际关系学派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协会(IARPP)成员;芝加哥精神分析学会成员。

 

他深度研究“羞耻、内疚”等情绪

出版大量相关论文与书籍

 

Shabad博士是《失落与哀悼问题:心理分析观点》(IUP,1989)的合编者,《绝望与希望的回归:心理疗法中的哀悼》(Aronson,2001)的作者。

 

Shabad博士目前正在撰写一本书,名为“抓住关键时刻:激情,羞耻和哀悼”,该书将在Routledge出版。他撰写大量论文和书籍,涉及不同主题,例如死亡,失去和哀悼,给予和接受,羞辱,父母嫉妒,怨恨,恶意和遗憾的心理影响。Shabad博士在芝加哥的私人诊所从事心理分析和心理分析治疗。

 

【出版书籍】

1. 《抓住关键时刻: 激情、羞耻和哀悼》(准备中)

2. 《绝望与希望的回归: 心理治疗中的哀悼回声》(2001)

3. 《丧失与哀悼问题的精神分析视角》(1989)

部分书籍章节:

忠诚真的是一种美德吗? 羞耻与可怕的他者

关于女人的诞生: 子宫嫉妒和男人的自我创造计划

通过思想的眼睛: 私我意识的问题和对现实的需要

最亲密的创作: 症状如纪念一个人的孤独苦难

邪恶的嫉妒之眼: 父母的占有欲和对新事物的竞争开始

为失望和对未来的平衡性恐惧做准备

身体在场的父母的精神损失的变迁

关于失去、哀悼和无意识过程重生的思考

……

 

【已发表相关论文选集】

给予的脆弱性: 道德和慷慨接受

在决定论和自责之间: 选择自己的自由

创伤与纯真: 从童年到成年再回来

怨恨、愤怒、权利: 无意识愿望转为需求

重复与不完全的哀悼: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创伤性主题

悔恨: 内心真实的回声

固着及未曾走上的路

……

 

 

课程大纲

 

 

第一讲: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取向的定义 

1)存在主义——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在面对死亡之前,从爱,工作和娱乐中实现自我。精神分析——作为帮助实现存在目标的一种手段。

2)死亡在人类生命中的地位

a.死亡是对意义的剥夺

b.但没有死亡就没有意义

3)生命的愿望/恐惧和死亡的愿望/恐惧

a.生命恐惧——出生恐惧,分离恐惧,个性化

b.死亡恐惧——害怕个性被死亡或团体吞噬

c.两极:生命的渴望/死亡的恐惧——渴望成为独立个体,恐惧在更大的整体中失去自我;死亡的渴望/生命的恐惧——渴望融入更大的整体,恐惧自己的独立性

4)a.生命渴望/死亡恐惧(个性的自我扩张)和死亡渴望/生命恐惧(向集体的自我屈服)这两极在人类动力中的互补性

b.与西方和东方文化差异的相关性;虐待狂和受虐狂;线性时间与渐进时间;科学与宗教。

c.以弗洛伊德的生平和心灵学为例,生活中的一极被否定,然后在理论中复活为理想形态。

 

第二讲:充满激情的生命力

1)生来充满激情的生命力,旨在超越性的自我实现

a.什么是超越?

b.自我实现以及“实现-去实现 (realization-derealization)”的维度

2)激情如何启发我们“承受激情的折磨”从而渡过变化和转型的困难

3)婴儿在表现自我时所产生的与生俱来的激情是父母的礼物

a.“父母给予”和“子女接受”这一传统观念的颠覆

b.子女作为给予者,而父母作为接受者,需要接受孩子是一份天赐的礼物;接受孩子给父母带来有价值,值得的感觉,从而得以维持生命。对孩子的接纳提供了对人类事业的归属感。

4)发展的关系基础与“前进两步后退一步”的节奏交织在一起

a.向前迈出的两步是作为与母亲交换的礼物的个人成就;她的接纳使孩子能够再次前进。

 

第三讲:代际传递的幸存者内疚(Survivor Guilt)与父母嫉妒(Parental Envy)

1)什么是幸存的内疚?(大屠杀)。内疚的幸存者和被遗忘的、嫉妒的不幸者之间的张力。

2)a.成长中的孩子与嫉妒的,逐渐衰老的父母之间的分离内疚,引发代际张力

b.个人成长的自由与“对落伍者的忠诚”形成对立的价值观

3)父母嫉妒与“邪恶之眼的神话 (Myth of the Evil Eye)”

a.母性占有欲是对女儿的嫉妒;试图阻碍其发育;母亲对魅力男性和无聊男性的评价保护女儿免受邪恶之眼的侵扰

b.子女被迫用全部而非部分身份来安抚嫉妒的父母

c.通过允许父母识别并参与孩子的成长来消除父母的嫉妒

                   

第四讲:羞耻与反射性内疚的起源          

1)a.区分反射性内疚(我做错了什么?)和对真正负罪感引起的悔恨;反射性内疚和羞耻的相似性。

b.羞耻与温尼科特的论调:“创伤皆源于全能感。(There is no trauma outside of omnipotence.)”

2)a.羞耻感是对关系破裂的自动反应。自我重心从自己的内心看向外部转移到外在视角看自己(自我意识)

b.这种变化也是内摄挫败感的方式

3)尝试性的自我意识,通过对外界伤害的先发制人,而防御性地保护自己;这也是对情感脆弱性的掩盖。

4)羞耻是在生存和权力方面结果导向的道德(总是在事实之后);成王败寇;成功/失败;赢家/输家。感到羞愧时很难道歉。

5)区分内疚和羞耻。羞耻是过去主导的偏执,而内疚指向未来的补偿。

 

第五讲:创伤性主题与强迫性重复

1)a.创伤性主题:物理在位(但心理缺位)的父母是一种累积性创伤;被忽视,被指责,被骂愚蠢,被侵犯。

b.长期希望(对父母的渴望)的挫败和幻灭。

c.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二选一的身份认同

2)以更好的方式强迫性回到并重演过去。

a.来访者在成年过程中掩盖创伤主题的羞耻感,然后不得不重蹈覆辙;理想化创伤前的状况以希望重新开始;将报复作为是撤销过去的神奇手段。

3)来访者最恐惧的死亡方式恰恰是一种隐喻,意指害怕重新体验特定创伤主题的无助感。

4)两者的区别:希望通过强迫性重复抵消过去Vs渴望被他人认同(看见)。

           

第六讲:症状的意义:个体独自受苦的纪念

1)独自一人时,无法确定创伤是否发生过,因为没有人可以交流;必须亲眼见到独自痛苦的证据才能意识到创伤性经历。

2)症状——是用非语言方式证明创伤的强迫性重复;症状作为证据——同情和真实性的重要性;病人对证据的嫉妒。

3)拒绝改变和维持症状,是对过去独自受苦的忠诚。

 

第七讲:自我抑制的消极和对权威的忠诚

1)自我羞辱会抑制激情——带来消极。

a.对过渡性变化,分离和差异的恐惧。

b.顺应过去是某种形式的“乡愁 (homesickness)”。

2)将自己视为无能,还是为了依赖而不愿。

3)羞耻感导致对外部权威的反应性依赖,从而满足自己能接受的条件。掩盖个人的羞耻和脆弱会将忠诚转化为道德美德。盲目忠诚与不断进化的有生命力的忠诚。

a.忠于传统权威(安抚嫉妒的祖先)。

b.忠于同龄人群体和文化规范的权威(遵从)。

               

第八讲:长期服从父母的权威和自怜

1)a.迎合父母的自恋引发受害感和宿命性无助感

b.羞辱自己的自我牺牲会立即引发受害感并自怜;自称“可悲的失败者”讽刺地引发为自怜自艾。自怜是自我安慰的手段。

c.自怜与宿命论的安抚效果是“我无能为力”的无助感;导致对自己的未来前景感到绝望。

2)a.自怜的绝望导致嫉妒那些继续前进的人;

b.嫉妒——是遗憾的外化,遗憾自己错过的机会被别人“偷走”。

 

第九讲:怨恨——被侮辱,被伤害和被无视的报复

1. 定义——攻击性、活动水平、自信、怨恨、愤怒、敌意。

2)a.(尼采)怨恨:源于无能和无法即刻表达自己;引发积怨。

b.侮辱的怨恨导致人们通过征服别人的意志,来重建自尊;约会关系中的怨恨:追求名花有主的人是为了从一个不主动给予爱的人那里强迫获得爱。

3)与外部权威达成一致不可避免地引发对丧失选择自由和决策权交给他人的怨恨。

4)怨恨是“割鼻损脸”的被动性攻击,是指为了伤害我不得不依赖的强大的他人而伤害自己。

 

第十讲:遗憾和悔恨的临床重要性

1)a.遗憾和证明自己错过机会的需要会通过重复错过机会来呈现。这是证明“该来的总会来”的一种方式。

b.20-20后车之鉴和遗憾的出现。

2)悔恨和内疚-羞耻循环。为了否认自己的内疚感而重复攻击行为。

 

第十一讲:文化规范与心理治疗:我们应该对谁负责?

1)Rank的性格类型(创新,正常和神经质)。

2)文化规范的建构——质疑支配人类等级制度的价值观。

3)等级制度和“抵抗”思想的产生。

a.在团体的掩盖下表达怨恨和愤怒。

b.替罪羊,种族灭绝和向他人投射羞耻感。

                         

第十二讲:精神分析与内在自由的目标

1)a.愿望魔法和弗洛伊德关于悖论的革命性发现

b.羞耻,全能感和对自己毁灭性愿望的恐惧

2)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为什么这个区分很重要?

3)a.发展决定论与人类自由——抽象的诊断类别与个人的具体问题

b.固着和发育停滞与无意识的目的性。

 

第十三讲: 人际关系中的爱与尊重

1)a.爱是对苦难的慈悲之心,它消除个体之间边界。

b.对界限的尊重,限制了个人自由,却维护了自我决断的尊严。

2)文化中的羞耻,无耻和谦卑;羞耻谦卑女神Aidos与人类体验中私人和公共之间的界限。

3)心理治疗关系的不对称;治疗师在伦理上的特权,反移情在强迫患者改变方面的作用;患者阻抗的建设性方面;尊重患者作为他自己生活的主体。

 

第十四讲:哀悼与自我接纳;自由,选择与责任

1)内心生活与家庭并存;包容“不良”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因为其中包括“作为替罪羊的孩子”。

2)对“应该转变为长期欲望(吃蔬菜)而非短期欲望(吃甜食)”的包容和责任感。

3)哀悼是一种宽容的放下的过程,把紧紧抓住的东西送走;重新整合被排除的愿望有利于放下。

4)治疗师是促进哀悼的可靠的证人。

 

观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