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 文章详情

李正云:抚养孩子应该有心而无为


2015-06-19 糖心理 亲子教育

李正云:抚养孩子应该有心而无为

导读:家长带孩子有没有什么黄金法则?寄宿制幼儿园是性价比高的选择吗?我应该请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还是找一个钟点工?孩子几岁适合出国读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上海师范大学的李正云教授,李老师对于我们存在的一些育儿方式上的疑问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回答。


关于儿童成长


“现在的社会适合儿童身心发展吗?”

排除空气、环境问题的话,我觉得目前在上海至少公众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儿童心理咨询的援助资源也比较好。


“儿童咨询与一般心理咨询有什么区别?”

“都是关系的问题。”

没有太大区别。我对家庭治疗有点上瘾,在我眼里很多个体的问题都是关系惹的祸。家庭治疗中也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个人的家庭治疗”,即使是一个人,也可以与他探讨关系问题,认知也是与人际关系有很大的联系的。


“有没有什么推荐的可以成为定律的育儿方式?”

“很难找到”

我还是推荐“有心但无为”。我特别不喜欢“挫折教育”这个词,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机会和资源是提供给家长去进行教育的,而不是说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我们应该注重引导,而不是强调居高临下的“教育”。更何况不同年龄的孩子其实应该差别对待,3岁的孩子非常小,处于依恋的关键期,家长必须陪伴并给予帮助,不然会觉得被世界抛弃。很多家长也很聪明会去问“度娘”,可是网上找到的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家长应该从整个孩子成长的体系中去理解教育方式。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去寄宿制幼儿园。前面已经提到,那么小的孩子其实处在依恋的关键期,这个时候让孩子培养所谓的社会交往能力,其实是“逆天”的。6岁之前最好不要寄宿。很多家长的观念其实就存在着一些偏差,他们会告诉自己和他人:我是多么努力地在为了孩子打拼,让孩子去最好的寄宿制幼儿园上学。但是这些家长坦然面对自己:把孩子送去幼儿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己没有精力抚养,难以调和职场、育儿和个人生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而很多家长会觉得现在给不了孩子很多陪伴,那等到将来再进行补偿,但是等到那个时候,孩子已经度过了对于家长的依恋期,不需要你的补偿或补偿变得事倍功半。所以家长一定要认识清楚自己的工作和孩子的关系,送孩子去寄宿制幼儿园不是不可以,但未必是最好的安排,也许对于家长是最好的安排,但不是孩子需要的、最好的安排。

家长也应该协调好工作压力以及育儿的精力。家长工作压力确实会很大,但是还是希望家长在可以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考虑孩子的需要。家长也许不能暂时离开工作岗位,但是也可以尽所能及进行一些调整,比如疯狂的加班模式、频繁的出差任务,可以和公司协商进行调整。


“那在孩子0-18岁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应该在什么阶段陪伴在孩子身边呢?”

“全程。”

如果你把养育孩子看作是为了祖国,那也需要很用心;如果你是为了自己,那要对得起自己做出的选择,孩子没有办法选择。如果生下了孩子又因为太忙而很少照顾孩子,那其实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我虽然说家长需要全程陪伴孩子,但是0-6岁尤其是0-3岁是最最关键的,6岁后孩子就会去学校,从而逐渐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家长的投入就可以稍微减少一点。


“家长如果没空带孩子的话,应该是找爷爷奶奶帮忙还是请钟点工带呢?”

“我支持找钟点工。”

祖辈带孩子的话其实容易导致多重亲子关系边界不清。如果确实需要祖辈带孩子,建议“公事公办”,给予报酬。不要以为你给他们工钱或者报酬会伤感情,往往不给报酬更伤感情,因为祖辈通过日常固定的养育,会与孩子之间形成很强的联系,从而把父母边缘化,这样祖辈实质上成为了孩子的爸妈,这时候如果有教育理念上的冲突,爸爸妈妈一定是弱势的一方,孩子也听爷爷奶奶的,妈妈反倒成为了被边缘化的“外婆”。

亲子关系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家长应该尽量投入精力去抚养,虽然说“血浓于水”,但是基因决定的东西非常少,需要后天的很多努力共同加入进去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浓”。


“现在很多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出国读书,那孩子几岁出国读书更合适呢?”

“多为孩子的成长考虑。”

初中正好是转折点,是从依恋父母转向依靠同伴的关键点,在这过程中孩子往往会不知所措,如果出国的话会遇到很多文化冲突,这时候家长如果不在身边其实很困难。那如果有一位家长陪同在孩子身边在国外生活,家长间的夫妻关系又会受到影响,夫妻间的满足感会影响到作为父母的能量感和自我认同感,最终还是会影响孩子。所以我也不认同年轻女性选择做全职妈妈之后只为丈夫、孩子转,妈妈至少还是应该有自己的社交圈,有一个让自己有成就感的平台,使自己充满能量地面对孩子,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以免孩子背负两代人的使命。如果孩子有足够的自立能力的话,大学出国学习也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

李正云,心理学博士,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上海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专长:婚姻情感治疗、家庭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完)

相关阅读

{{ post.traffic }} {{ post.title }}

{{ post.title }}

{{ post.user.nickname }} | {{ post.createdDate }}

{{ post.summ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