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 文章详情

浅析0-36个月婴儿心理发育(之一)


2015-06-19 张海音 亲子教育

浅析0-36个月婴儿心理发育(之一)

目前,在临床案例中,自恋性人格的来访者不断增多,已明显成为各类来访者中比例最高的,这里有时代特点,有社会因素。这也使包括你我在内的很多人都逃不脱这个大环境而使自身带有比以往更明显的自恋特征。而自恋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特质,它能使个体自我超越,极度成功;也可能使个体成为极度退缩的人。因此不论作为个人修行、自我成长,还是在咨询中帮助来访者准确把握问题形成过程及根源,对于自恋的学习都是极其重要的。


好的咨询师对待来访者就相当于父母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一样,两者是平行的。


在咨询过程中, 咨询师会头脑中保留这一平行框架,通过不断寻找来访者早年成长经历中与重要客体的关系模式,并匹配来访者现在与重要客体的关系模式相一致的地方,然后在咨访关系中重现这一模式的,这样才能让来访者清晰地看到问题所在,及其产生的根源。


比如一个成年人面对权威,面对亲密关系的对象时会过度焦虑,很可能是因为他从小有过度的分离焦虑,想依赖父母,又不能很好地依赖到,这样的模式在咨访关系中指向咨询师也会是这样。所以当咨询师面对这样的一个成年来访者时,就要相当于一个父母对一个一岁多两岁多的孩子那样回应他。


可见,早年重要客体关系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重大的。


弗洛伊德研究儿童早期发育时,重点放在3-6岁的俄狄浦斯期,对0-3岁的论述显得有些简单粗略。后期的心理学研究发现,0-3岁的成长发育远比弗洛伊德论述得更为细致也更为重要。其中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就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马勒将3岁以前分为四个阶段:0-2个月——自闭;2-6个月——共生;6-24个月——分离-个体化;24-36+——建立客体永久性。而分离-个体化阶段又分为:6-10个月——孵化;10-16个月——实践;16-24个月——复合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婴幼儿原始自恋及自恋萌芽产生、形成共情能力、产生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冲突等。


0-2个月:自闭阶段——原始自恋(primary narcissism)
婴儿此时没有能力跟周围环境互动,不能够把力比多投注到外界,所有的情感能量都保留或固着在自己身上,称之为原始自恋,这有利于婴儿的快速成长。
此时心理上婴儿和母亲完全融合,是母亲的一部分。


2-6个月:共生阶段——自恋萌芽。

共生的核心本质——没有界限。比如热恋中的情侣,怀孕中的妈妈与胎儿,宗教冥想中信徒与神同在,最典型的是性高潮的体验中强烈的融合感。
相对独立的成年人和人之间有一定的界限,但婴儿2-6个月时没办法独立,需要与照料者没有界限地共生。


共生带给婴儿安全感:如果婴儿被周围很好地对待,他就会感到很安全,共生阶段婴儿的需要就是妈妈的需要,妈妈能猜到婴儿需要什么,然后让婴儿即刻缓解焦虑、苦恼,获得满足,于是婴儿体会到安全感,否则就会使婴儿产生被害体验(见后续内容)。


共生体验使婴儿产生共情的能力:一个人的共情能力最早在6个月之前就被第一次决定了,当感觉到自己被共情地理解时,会有温暖、亲密和愉悦的感觉。反之,维持着清楚的人我界限,那就无法同理。


共生阶段婴儿产生自恋的萌芽:婴儿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不知道是别人在回应照料着自己,他以为是自己在满足、回应自己,于是感到自己无所不能,自恋萌芽就在这个阶段。
其实无所不能是防御无能。婴儿这时候是最无能的,如果几个月的婴儿体验到自己的这种无能,他会崩溃的。
成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自卑和脆弱,他就没必要把自己弄的好像很强大的样子。外表的强大往往是在掩盖内心的某种脆弱,小孩子就是这样。


共生阶段是婴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开端:共生阶段母亲怀抱婴儿时,给予婴儿的社交性微笑,使得婴儿从小感到跟人有安全友好的关系,否则婴儿会对人产生恐惧。


共生阶段形成建设性、适应性(不能都满足)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婴儿所有诉求百分百都被即刻满足,他是长不大的。 只有某种不满足,才能使他关注现实,这对于他自我发展非常重要,当然前提是他基本被满足,他才能够承受挫折。婴儿得到基本好的照料,他就能应对挫败,如果没有得到基本好的照料,这个挫败可能就是一个创伤。

换个角度讲,父母随着孩子长大也要做一定的撤退。


共生阶段产生比较原始的防御机制——分裂:愉悦与痛苦,好和坏—两个极端。
婴儿被满足的时候,感到愉悦,产生安全体验,认为周围都是好的;不被满足时,感到痛苦,产生被害体验,认为周围都是坏的。


从人的本性上来讲,被害体验是人类早期的基本体验。比如婴儿小肠痉挛又不会表达,妈妈不知道他小肠痉挛,所以不能帮他解决,这时他就感觉周围一切都是非常有害的,这么痛苦都解脱不了。因为婴儿没有现实检验能力,不知道周围有害无害,他只能根据自己本能的痛苦体验没被解决产生被害恐惧。


婴儿被满足的时候,感到周围一切都是安全的;不被满足的时候,感到周围一切都是危险有害的,这就形成了早期的防御机制——分裂——全好或全坏的两个极端。


一个人早年的痛苦、不被满足的感知产生的被害体验带来的早期的极度不安全感遗留在潜意识里,随着慢慢长大,发展了现实能力后,他就能做出现实的判断了。但是当生活中某个阶段的冲突超过他人的承受能力时,他就会退行到婴幼儿的不安全状态。


如果0-6个月没处理好,就会没有基本安全感和基本信任感。

(完)

相关阅读

{{ post.traffic }} {{ post.title }}

{{ post.title }}

{{ post.user.nickname }} | {{ post.createdDate }}

{{ post.summary }}